點擊查看產品參數和報價--丨--

---

---

---
正文:
金相顯微鏡影像放大倍數:上×40 倍下×100 倍
觀察菌體形態(tài)皆為菌絲球形態(tài),在100rpm 低轉速下菌絲球的粒徑分布較大在2 -5m m 左右,其表面有較多的松散的發(fā)狀菌絲) 。而在300rpm 高轉速下,其粒徑在分布較窄約在2m m 左右,
表面的菌絲受到較大 剪應力的影響長度較短。對此現象我們推論:過大攪拌強度所產生的剪應力不利菌體生長。
相對于上述靈芝菌低菌體濃度的表現、則產生一矛盾的想法:若依菌絲的徑長大約在5μm ,則當最后形成為一粒徑超過5m m 以上的菌絲球,這其間的尺度比例大于1000 倍,
依此觀點菌體的生長能力應該不弱。但實際上偏低菌量濃度及偏長的發(fā)酵時間,又不足以支持靈芝菌高生長力的推論。又依其生長曲線來看,在菌體快速生長區(qū)間并未出現一般微
生物常見的指數生長區(qū)
,對此我們重新對于
微生物生長的動態(tài)行為再做進一步的厘清。一般對于指數生長的概念來自單細胞微生物的生長特性,單細胞微生物藉由細胞分裂,產生兩個具同樣生殖力新個體。隨著分裂次數的增加,
菌體濃度將成指數形態(tài)快速生長。相對地多細胞的真菌系統雖然也一樣進行細胞分裂,但此分裂僅發(fā)生在菌絲點端。因此理論上在無營養(yǎng)限制環(huán)境下菌體生長速率應為一定值(即菌絲頂端的生長速率)
。這似乎意味著在絲狀真菌的生長過程并不會出現所謂的指數生長期。
出自http://www.bjsgyq.com/
北京顯微鏡百科